相信大家都聽過國民健康署近年來大力提倡的「蔬果5、7、9」
6歲前兒童每天應攝取5份、女性7份、男性9份蔬果
所謂的一份是多少呢?
生菜沙拉鬆鬆的一碗,大約100克
煮熟蔬菜半碗
拳頭般大小的水果,大約150克
每天吃足蔬果5、7、9份,不僅可以減少癌症發生的機會
還可以減少六成中風,減少四成黃斑部病變
更減少三到七成阿茲海默症(老年癡呆症)的機會
最好是每天各種顏色的蔬果全吃到,各種營養素共同發揮的綜合效果
對健康才最有好處,而且還可以順便排排毒
不過,忙碌且多數外食的台灣人要逹到這些目標,真是有難度,對吧?!
南西每天一大早就利用蔬果精力湯,輕鬆的完成大部份目標
之前【樂活養生】輕鬆準備精力湯食材-蔬果篇裡我有提到如何準備食材
今兒個讓南西帶大家來看圖說故事,看看南西一年四季到底吃了些什麼?
蕃茄、芭樂、牛蒡、甜菜根、百香果、苜蓿芽、大黃瓜
第一張就有七種顏色的食材唷
一顆顆的蕃茄、芭樂和百香果,洗好後瀝乾水份直接放保鮮盒,調理前再切
有窮人的人蔘之稱的牛蒡容易氧化,調理前去頭去尾和削皮
紅蘿蔔、牛蒡、鳳梨、秋葵(熟) 、櫻桃
雖然沒有七種顏色,五彩繽紛也很棒
紅蘿蔔調理前再切,秋葵先燙熟,櫻桃調理前去蒂頭
梨子、奇異果、百香果、冷凍藍莓、苜蓿芽、蕃茄、紫高麗
哇~又是七種顏色唷~
梨子調理前再削皮去籽,奇異果去皮,蕃茄去蒂頭對切
百香果、酪梨、紅火龍果、茄子(熟) 、苦瓜、南瓜(熟) 、白火龍果
輕輕鬆鬆又七色
南西不敢吃茄子,但茄子又很營養,所以就蒸熟來加入精力湯的食材行列
南瓜一整顆刷洗乾淨,連皮帶籽切塊蒸熟
不管是蔬果杯或是穀漿杯都可以加唷
奇異果、薑、香蕉、牛蒡、鳳梨、冬瓜(熟)
夏天盛產冬瓜時,將冬瓜皮刷洗乾淨,連皮帶籽切塊蒸熟
薑其實是我每天精力湯的主角之一,前面幾張沒特別入鏡而已
酪梨、葡萄、香蕉、百香果、小黃瓜、牛蒡、薑
葡萄調理前去蒂頭,葡萄皮和葡萄籽可是養份最多的所在
愛美女生都知道高貴到不行的保養品成份之一就是葡萄籽
與其花大錢擦一堆,不如吃進身體裡更有效呢
紅椒、香蕉、百香果、鳯梨、紅蘿蔔、秋葵(熟) 、酪梨
紅椒調理前去蒂頭後切塊,連籽都不浪費,放進調理機
洋葱冰塊、柳丁、芭樂、木瓜、芋頭(熟)、南瓜(熟)
洋葱冰塊也是我的固定班底,只是這張特別請它入鏡而已~
柳丁的切法一定要鄭重跟各位介紹才行
小巧而銳利的德國WMF水果刀,輕鬆將皮薄薄削去
白色的部份儘量保留下來,那可是精華所在!
對切,將籽去掉(否則籽超苦的唷)
紅蘿蔔、萵苣、葡萄、小蕃茄
芭槳、蕃茄、棗子、西芹、萵苣、藍莓
棗子調理前去蒂頭,切塊,中間的芯就丟了吧
青椒、蕃茄、芭樂、黑木耳(熟)、白蘿蔔(熟)
白蘿蔔去皮蒸熟
黑木耳也是我的好朋友,它可是有腸道清道夫的稱號呢~
可是它是很寒的食材,女生好朋友來時可別吃唷~
百香果盛產時多買些做成冰塊保存也很不錯,每早打精力湯時加幾塊下去
不怕酸的人也可直接當零食吃
調理機的順序
愈輕愈軟的食材放下面,再慢慢往上放硬的
薑和堅果都是屬熱的食材,和偏涼的蔬果來個完美的互補
每天都要記得加唷~
看完以上圖片,你是否發現個性很嚴肅的南西,在料理時完全變成另一個人?
一整個超級隨性
你想不到可以配在一起的食材,都被我放在一起,撞擊出不一樣的火花了~
我想跟我對吃這件事很懶有關吧?
要我每天想,要吃那七種?太累人了
於是我想,只要把握一個原則
現在什麼當季就買什麼
蔬菜類、根莖類和水果類儘量選不同顏色的
蔬菜根莖儘量多於水果的份數
不能生吃的就先燙熟或蒸熟
還有許多剛好偷懶沒拍到的
像是夏天的西瓜,薄薄切去綠的那層皮即可
楊桃、橘子、芒果…等等
地瓜蒸熟也不賴
川燙高麗菜及各種綠色葉菜
擔心農藥的人,可以芽菜代替
芽菜沒有農藥的問題,營養價值更是遠遠高於長大成人的菜呢
不過,聽多了不肖商人為了迅速收成而加生長激素
南西只好自己動手種
敬請期待南西的芽菜培育日記
喝精力湯才一年的小媚媚,最近跟我說她發現當身邊的人輪流在感冒之際
她居然都逃過病毒的攻擊,一年來幾乎沒有感冒過
喝精力湯邁入第十個年頭的南西,除了免疫力愈來愈佳
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
妳最近換了什麼保養品?
不只沒換,還把繁複的瓶瓶罐罐程序一路減到只剩一罐
省錢又省事
充足的睡眠+均衡飲食+適度運動
就是最有效又最便宜的保養品
回想起以前總是愛吃油炸物,無肉不歡,幾乎不吃蔬果
也難怪以前臉上的違張建築總是沒少過
You’re what you eat!
真是一點也沒錯!
心動不如馬上行動,加入南西的養生行列
發揮你的創意,撞擊出屬於你自己的火花吧~
為求拍照效果,只好把紅酒杯拿出來
平日南西使用不透光的瓷杯
蔬果和穀漿約各喝 600~700CC
小秘訣再提醒:
顏色重的會跳出來,整杯就會呈現那個顏色
喜歡的味道的食材比重多一些,就會完全蓋住不愛的味道
【樂活養生】輕鬆準備精力湯食材-蔬果篇由此去
http://nancycheng1023.pixnet.net/blog/post/183943929